首页 常识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常识 >

春联的来历和寓意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09-11 10:48:29    

过春节帖春联是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之一。每当大年三十或是大年二十九,家家户户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,都开始张贴起了春联,将家宅门户都装点一新,寄托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。我们今天所见到了春联,起初并不是这个样子,这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发展丰富起来的。春联是由桃符演进出来的。

神荼、郁垒二神

过年时在门前设置桃符的风俗起源于汉代,原来的桃符其实指的是画神荼和郁垒二神,用来驱除凶魅。在东汉的时候,每逢过年,民众在自家门上画神荼、郁垒二神像还立桃人、挂苇索、画虎等,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习俗了。到南北朝时, 这种习俗更加稳定而且更加普遍了,不过在东汉形成的习俗基础之上,还画上了鸡。

桃符

其实对于桃符究竟是何时演变为后来的春联,目前有着不同的说法,不过可以确定的是,过年帖春联的习俗在五代是就已经有了。《蜀梼杌》记五代后蜀事时云:“蜀未亡之前一年岁除日, 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, 以其词非工, 昶命笔自题云‘新年 纳余庆, 嘉节号长春’。”后蜀孟昶在迎新年的时候命人在桃符板上题写对联,可以看做是从桃符在向春联过渡。

到了北宋时期,过年的时候也依然是沿用的桃符比较多,并且题写桃符的习俗风气也从宫廷流入了民间。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《元日》是经典的春节风俗代表性诗句: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 春风送暖入屠苏。千门万户曈曈日, 总将新桃换旧符。”不过到了南宋以后,串联就开始逐渐兴起,逐渐出现了以春联来取代桃符的现象。当然,桃符依然存在其中,元代时,依然有题桃符,用的是桃木板,所写内容也有七言诗的形式。

明代时才有了“春联”一词,主要原因是洪武朱元璋格外推崇春联,由他大力推广普及,最终成为习俗。而春联的载体,也逐渐由木板,过渡到在绢纸上书写,大致到清代就已经开始大量流行墨书红纸春联。

春联由桃符演化而来的这个过程,从图腾文化逐渐加入了雅化和诗化,加入了诗的格律,成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一部分。春联不单单是包含了老百姓们对新一年的祈福,也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底蕴,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春联以及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桃符了,而是经过了历史文化积淀发展下来的民俗艺术形式。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