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常识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常识 >

安徽地图全图(一度没有省会城市的省——安徽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2-05 10:06:10    


最近,网上有一道地理测验题,问:我国没有省会城市的省是哪个?

省会当然是指全省最高行政部门所在地,即一省政治、经济和文化中心。

我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(不含副省级行政区),其中,5个自治区、4个自辖市、2个特别行政区,这11个省级行政区的答案都是错误的,因为它们都不称“省”,自然无“省会”。

可是,这剩余的23个省,也没有哪一个没有省会呀?

显然,这个题的答案不是指现在,名为地理题,实则历史题。

元代以前,我国的行政区划名称中,有郡、县、州、府、道、路等,可就是没有“省”。

元朝的一级行政区划叫“行省”,明代后简为省,因此,答案只能出在元代以后。

还别说,细查起来我国还真有一个省,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确实没有省会。

这个省就是安徽。

安徽省如今的行政区划地图

安徽可不是什么边塞小省,是一个总面积超14万平方千米,总人口过六千万,GDP超5万亿的富饶大省,而且文化底蕴十分丰富。

这样一个山川秀美、人杰地灵、热闹繁华的大省,怎么会没有省会呢?

这里有一段历史公案。

安徽虽然历史悠久,但单独设省的时间并不太长。

安徽凤阳出了个朱元璋,朱皇帝领着“淮西集团”打下了江山,整个明朝半数以上的朝堂高官都是出自淮西地区。结果,凤阳成了中都,安徽自然被纳入了直隶范围,延伸到今天安徽、江苏、上海一带。

中都第一庙

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,将今北京、河北、天津、内蒙一带划为直隶。这就有了南直隶与北直隶之分。

所谓“直隶”就是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,自然没必要再设省级政府,由六部、都察院等机构直接负责日常事务。于是,朱元璋的老家在明代这一鼎盛时期,反而因占据地位超然,失去了单独建省的资格。

清朝首都在北京,自然没必要再对其他地区进行直隶,他们平定江南后,便直接将“南直隶”改成了江南省。

这个新设立的江南省可不得了,下辖19个府,210多个县,不但人口基数大、疆域面积广,而且经济体量是全国妥妥的“巨无霸”。

清初的江南省地图

江南省资源丰富,商贸繁华,其繁华、富庶远超北京及其他各省,全国赋税的三分之一就出于这一个省。乾隆皇帝一生曾六下江南,其吸引力略见一斑。

清朝的管理制度,一个省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叫布政司,最高行政长官叫布政使(主要负责管理全省的民政和财政,借藩库之名而称藩台)。

清代的布政司衙门大堂

一个省一般都只设一名布政使,然而,由于江南省实在太大、太强,人多事杂、钱谷殷繁,清廷只得破天荒地在江南一个省,设立了两名布政使,且两人不分大小、正副,各管一块,互不隶属,一个管上江(大致包含今安徽全省范围),一个管下江(大致包含今江苏全省范围)。

在统治、管理方面,一个地区过大、过富可不是什么好事,必然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。因此,清康熙六年(公元1667年),玄烨14岁刚刚亲政后,即下令将当时全国最大的省——江南省一分为二。

对江南省的拆分方案是:东面的徐州、淮安、扬州、江宁(今南京)、镇江、常州、苏州和松江(今上海)8个府组成一个省,从江宁与苏州两府中各取头一字,名江苏省。

康熙七年江南省一分为二

西边的凤阳、滁州、庐州(今合肥)、和州(今马鞍山)、太平(今芜湖)、安庆、池州、宁国、广德和徽州等11个府组成一个省,从安庆和徽州两府中各取一字,名安徽省。

当时,两江总督(两江指江南省和江西省,总督总管这“两江”的军民政务)的驻地在江宁,而江苏省的省级主官——布政使(清初的巡抚是暂时的省主官,不是常设的)不愿与总督同在一城,更主要的是苏州繁华富庶,景色美、环境好,所谓“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”,故将布政司设在苏州,当然,按察使司和指挥使司也随之设在苏州,这样,苏州就成了江苏省的省会。

既然是兄弟分家,“长兄”江苏省布政司已另在苏州另立门户,那么原“大家庭”的资产——江南省布政司就顺理成章地留给“小弟”,牌子一换,变成了安徽省布政司。

后来,历任安徽布政使及巡抚,都觉得江宁条件不错,风水好,压根就不想将布政司衙门迁往安徽省境内的任何地方。

江宁布政使司署

就这样,安徽布政使的驻所就“赖”在了江宁,以至于安徽省的学子们,想要参加科举乡试,也必须去江宁府,在安徽省内根本就没有设立科举考试的地点,也没有其他省级机构的中枢办公场所。

省的最高行政部门还在隔壁省地盘上办公,确实有点让人啼笑皆非。这就是江苏省会南京为什么会被称为“徽京”的缘故。江宁也由此成了安徽、江苏两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,形成了一个省有两个省会的怪现象。

此后整整93年时间内。安徽成了全国唯一一个全境内没有省会的省份。

清乾隆二十五年(公元1760年),为迎接乾隆皇帝第三次下江南,在朝廷的多次催促下,安徽布政使才将布政司衙门,从江宁迁回安徽省内的安庆府。自此,安徽终于结束了“有省无会”的尴尬局面。

此后,安庆便成为了安徽省的省会,巧合的是,安庆做省会与安徽无省会的时间刚好一致,都是93年。

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安庆迎江寺

清咸丰三年(公元1853年),太平天国攻陷安庆,随后又攻陷江宁,改名天京。安庆则成了太平天国统治下的安徽省会;而清朝政府新任安徽巡抚只得将办公地点迁至庐州府(合肥),这算是合肥第一次成为安徽省会,当然,这是临时的。

如此一来,安徽境内有了两个政权,自然也就有了两个省会,从无到有后,又从少到多。

此后的十年间,安庆和庐州(合肥)这两个城市都在太平天国与清朝政府之间反复争夺,形成拉锯,尤其是庐州,这个安徽省的临时省会,在太平天国与清政府间反复易手。

安徽省会鸟瞰

值得一提的是,在此期间,先后有安徽巡抚江忠源、福济用、李孟祥,布政使李续宾等5名清廷在安徽的封疆大吏,在庐州被太平天国破城后斩首。

事实上,当时的合肥的确不适合做省会,虽有千年历史,但依然十分颓废,不但交通落后,而且房屋破旧,根本就没有个城市模样。做省会,不过是布政使或巡抚的中军大帐,有时占领时间仅几个月,没有体现出作为一省政治中心的行政功效。

1864年,太平天国被消灭之后,清政府很快又抛弃了合肥,再次将省会定在了安庆。

省府衙门定在安庆是当时最好的选择。清代安徽省以安庆府和徽州府发展态势最为良好。安庆被誉为“万里长江此封喉,吴楚分疆第一州”,位于大别山与皖南丘陵山地之间,是长江中游通往长江下游的必经之路,占尽了地利。

徽州府虽然人杰地灵、文教勃兴、商贸繁荣,但地处于大山环抱之中,四周皆为山地丘陵,交通甚为不便。

明清遍布天下的徽商起源地——徽州府

清末铁路工程的修建,使得合肥北方的蚌埠成为了安徽境内的大站,获得了更加便利的陆路交通条件。不少安徽的军政大员以蚌埠为常驻地,使得这里也数次成为安徽的临时省会。

伴随铁路兴建,全国交通格局变化,抗战时期的安徽省主席李品仙,觉得合肥介于长江和淮河之间,位于全省中心位置,蚌埠铁路便于延伸至此,从长远发展看,合肥可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。

抗战胜利后,李品仙便从临时省会金寨县赶往合肥,并开始了积极的市政建设规划,进行城市功能分区,开展以满足车辆通行为目的的道路桥梁扩建,这算是合肥历史上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市政建设。

解放前的合肥前大街(今合肥市长江中路)

1947年,国民党政府将安徽省会正式定在合肥,这是合肥第二次成为安徽省会。

好景不长,这一次合肥的省会之旅很快就匆匆结束了。

当时国民党节节败退,安徽省的省会便从合肥又迁到了安庆,又从安庆再变到芜湖,最后换成了屯溪。

短短一年多时间,安徽省的省会城市连续换了四个地方,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独一份的。

新中国成立之初,百废待兴,集中精力办大事,没有闲暇抓管理。不计不觉问,安徽被“忘”了是一个省,这里的最高行政机构竟然出现了两个,规格上都不是省,仅仅是地市级的行署。即“皖北行署”和“皖南行署”,每个行署各管几十个县,互不隶属。

这次,安徽不但是没有省会了,连“省”都“玩”掉了,这存在感尤如空气,在行政管理上,算是越混越惨。

当时,绝大多数安徽人都不好意思提那个“省”字,介绍自己时,都习惯于说我是安徽那个县地县市的人,就是不加上那个刺目的“省”,这习惯有的地方还保留至今。

安徽省会的核心

这种“无省无会”的奇怪现象一直持续了将近三年的时间。直到1952年8月25日,经党中央批准,安徽省才再次被重建。

至此,合肥第三次被定为安徽的省会。

你看,一个省会问题,把安徽反反复复、来来回回折腾好几次。

安徽省在设立省会问题上扮演了一副“受气包”的模样,一段时间内,其省会合肥也的确缺少存在感。

黄山迎客松

事实上,人杰地灵的安徽,从古至今都名气极大,蜚声中外。

安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,一直都是我国经济、文化最发达的省份之一。

安徽省的文化底蕴要多厚就有多厚,安徽省拥有世界级的文化与自然遗产6处,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,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,国家湿地及地质公园20个、森林公园30个,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2处,全国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130处和708处,市县级近四千处。A级旅游景区多达600多家。

安徽省风景名胜的代表——黄山

安徽多名山,黄山、敬亭山、九华山、琅琊山、天柱山、大别山等天下闻名。

安徽多水,长江、淮河、新安江等大小河流300多条,湖泊有580多个。

安徽文化璀璨夺目,淮河文化、新安文化、皖江文化、庐州文化熠熠生辉,道教文化、程朱理学、建安文学、桐城派,哪一个不是声势显赫,划时代的惊世影响?

还有徽商、徽派建筑、进京的徽班、黄梅戏、开宗立派的李公麟国画……每个领域都有创造的奇迹。

徽派建筑典型的设计风格

名垂青史的名人雅士数以千计,数不胜数。

不说三国时曹魏和孙吴集团大部源于安徽帮,也不说大明王朝君臣多为安徽人。

在古代还有老子、庄子、鲍叔牙,管仲、张良和华佗,毕昇、包拯、吴敬梓,吕蒙、李绅、吴承恩,方苞、姚鼐、胡宗宪……

近代有詹天佑、段祺瑞、胡雪岩、李鸿章、丁汝昌、陈独秀、胡适、冯玉祥、张恨水、陶行知、卫立煌、王亚樵、戴安澜、张治中、李克农、刘文典、赵朴初、王稼祥、齐白石、邓稼先、孙立人、王明、徐树铮……

安徽省风景名胜分布图

现在的安徽,早已不是那个连科举考场都没有的弱省,经济实力在全国排名始终在前十位,能源、原材料和加工,制造业,汽车、机械、家电、化工、电子、农产品加工等,都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。

安徽省在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

旅游开发、固定资产投资、科技创新、财政收入在中部各省中一直名列前茅。

最后再来说说文章的主角——开埠最迟的省会:合肥。

合肥到南京高速公路长仅175千米,这两地恐怕是中国相距最近的省会城市之一。

合肥火车站

借助国家推动的“中部崛起”计划,合肥已经逐渐成为安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羊。

如今,这座城市的繁荣与辉煌不仅稳居全省第一,而且GDP在全国省会排列中跻身前十,在所有城市综合排名中居24位。合肥成为了中国知名的科技城市、“中国家电之都”。经济上逆袭速度着实让人惊叹。在“长三角副中心城市”中弯道超车,遥遥领先。

规划中的合肥市工业园区一景

财大则气粗,扬名要立万。兼济天下、海纳百川的合肥,一扫之前的郁郁之气,有了一个扬眉吐气的名字——“霸都”。

安徽,从无省会到省会称“霸都”,不仅仅是扩张迅猛,发展飞速,更是时代的变迁和精神的升华!

今日合肥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