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县位于庆阳市南部,是甘肃省东南边境县份之一。东与正宁县和陕西黄陵县毗邻,南与陕西咸阳市为界,西与平凉市 毗邻,南与陕西咸阳市为界,西与平凉市泾川县接壤,北与西峰区和合水县相连。扼甘、陕、宁三省之要冲,是三省结合部人流、物流、信息流、资金流的窗口,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。宁县县委、宁县人民政府治在“四原辐辏,三水交汇”的新宁镇,是全县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宁县是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古郡名邑义渠古都。宁县是中国苹果最佳适生优生区之一,国家级早胜肉牛标准化示范县,甘肃省牛羊生产先进县、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,甘肃省重要的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绿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。
历史沿革
夏代:地属雍州,为公刘邑,属周族发祥之地。史传,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开国帝王夏禹,曾治平水土,划分九州。那时,宁县地方,即属于九州之一的雍州。夏之末,周先祖不窋率族人游牧于这一带,至其孙公刘,立国于豳,拓荒务农,开创基业,定居10代,方南徙于岐。历代旧志屡记:今县城西北之庙坪,谓之北豳,为古公刘邑。据此,这里亦属周族发祥之地。商代:地属雍州。
商朝沿袭九州之置,宁县地区归属依旧。
西周:地属雍州。周朝沿袭九州之置,并为之分星辨野,雍州位于西北,宁县地区仍属于雍州。
春秋战国:初为义渠戎国,后为秦地,置义渠县,并置北地郡冶。
周平王东迁以后,义渠族在这一带自立义渠戎国,并且“筑郭以自守”。后臣服于秦。惠文王十一年(公元前327年),秦国以义渠国君为臣,以其国为义渠县。昭王伐灭义渠国后,即置为北地郡治(后迁马岭)。
秦代:置义渠县,属北地郡,有泥阳邑。
自惠文王在义渠设县和昭王伐残义渠,置北地郡后,这里一直为义渠县,属北地郡。另有泥阳邑,秦末驻有军队,郦商军破章邯别将苏驵军于泥阳,即此地。
西汉:建置泥阳、大要,弋居、义渠诸县(道),部分地属彭阳、襄洛县,分别隶属凉州北地郡、安定郡和朔方上郡。
西汉王朝改革秦代郡县制,地方置为州,郡,县。宁县地域置属6县(道):马莲河(时名泥水)北置泥阳县,意即泥水之阳。南部置弋居县,有盐官、有铁。东南部置大要县。西北部置属义渠道。西部部分地属彭阳县。东部部分地属襄洛县。泥阳、大要、弋居,义渠隶属凉州北地郡,彭阳县属其安定郡,均受辖于凉州刺史部。襄洛县(治在延安府界)隶属朔方之上郡,受辖于朔方(后合并于并州)刺史部。
新莽篡汉以后,称泥阳为泥阴,改义渠名义沟。
东汉:初有义渠道、泥阳县、弋居县,属凉州北地郡;后县置悉废,地属安定郡。
东汉时期,社会动乱,此地建置极不稳定。大要县于建武元年(公元25年)邓禹兵至县地以后废置,义渠道于建武六年(公元30年)冯异兵至县地以后废置,彭阳县易置为富平县,襄洛县废。泥阳县于东汉末年寄治于冯翊(今陕西耀县一带),弋居县亦废。
三国:地属曹魏雍州安定郡。
东汉末年,这里为马超,杨秋所割据。建安十六年(公元221年),冬十月,曹操征秦陇,逐马超,降杨秋,这一带即归于曹魏,地属雍州安定郡。:《太平寰宇记》引据《舆地志》称置泥阳县,与有关正史、志书记载有歧。
西晋,地属雍州安定郡。
咸宁三年(公元277年)三月,晋平虏护军文鸯大破鲜卑树机能部以后,这一带地方即归于晋,置属雍州安定郡,但无复置县。其东部、北部部分地方更为羌胡所据。
东晋十六国:先后为汉国(前赵)、后赵、前秦、后秦、夏.国属地。
汉国:建兴四年(公元316年),汉国刘聪军破长安,灭西晋,宁县地区归于汉国(公元319年更名为赵,即前赵)。
后赵:太和二年(公元329年),后赵石季龙大败前赵军于义渠地方,这一带又为后赵所据。
前秦:永和七年(公元351年),前秦立国以后,这一带地方又归于前秦国。
后秦:太元九年(公元384年),后秦姚略地至这一带,宁县地区即属后秦国。
夏国:义熙十三年(公元417年)夏国赫连勃勃占据这一带地方,宁县地区为夏国领属。
诸小国领属期间,宁县地区名日泥源,属安定郡地,未有县置。
南北朝:先后为北魏、西魏、北周领有,始置州、郡,辖领郡、县。
北魏:置定安县,兼置赵兴郡,后置为华州,屡易州名为三县镇、班州、邠州、豳州,辖3郡,领10县。
“邠”为“幽”。州、镇治所仍在今城。所领郡、县为:
西北地郡3县:
彭阳县,今董志原至镇原一带,汉置,属安定郡,晋废,后复。
富平县,今庆阳县西南,汉置,后汉为北地郡治所。
安武县,今镇原县南,汉置,属安定郡,后汉至晋废置,后复。
赵兴郡(治在今城)5县:阳周县,今正宁县,汉置,属上郡,后汉至晋废置,后复。
独乐县,今县域东南及正宁县境,汉置,属上郡,后汉至晋废置,后复。
定安县,今宁县本土。治在定安故关之内,即今之庙坪。
赵安县,地域未详,太平真君二年置。
高望县,地域未详,太平真君二年置。
襄乐郡(太和十一年置)2县:襄乐县,今襄乐以东及合水县,汉置,属上郡,治在延安府界,北魏迁治于今襄乐镇。原为襄洛,魏孝文帝改“洛”为“乐”。
肤施县,今陕西榆林东南,汉置,属上郡,后汉至晋废置后复。
今陕西吴旗县地,当时亦属豳州。
西魏:始名宁州,析置燕州。豳州置沿用至废帝二年(公元553年),以抚宁戎狄为意,始改名为宁州。
大统十六年(公元550年),又于襄乐郡地置燕州,并筑襄乐城日燕州城。
同时期,在原豳州辖地彭阳县地置云州、合水县地置蔚州、阳周县地置显州。这样,宁县地区并存宁、燕两州,而辖域则较前缩小,所领郡、县未详。
北周:仍为宁州,辖有两郡。
北周立国以后,改宁州为北地郡,后复名宁州,辖赵兴郡、西北地郡,领定安等县。
燕州与襄乐郡俱废。
隋代,初为北地郡,后名宁州,一度称豳州,最后仍名北地郡,先后领8县。
开皇三年(公元583年),北地郡与诸郡悉废,置为宁州。大业二年(公元606年)改称豳州,后仍为北地郡。其领县先后有:
定安县:宁县故土(见前)。开皇三年移治于旧赵兴郡,即今县城。
罗川县;今正宁县,开皇十八年改阳周县名。
彭原县:董志原一带,开皇十八年改彭阳县名。
襄乐县:今县域东部,有“子午山”。
归德县:今庆阳县域,开皇十六年割置庆州。
归义县:义宁二年(公元618年)析定安县置。
新平县:旧称白土,今陕西彬县及永寿县部分地域。
三水县:今陕西旬邑县。
唐代:置宁州。曾名宁州彭原郡,旧领6县、后领5县。隶属关内道,为邠宁节度使治所多年;后析置衍州,属左神策军。
武德元年(公元618年)改北地郡为宁州。贞观元年(公元627年)仍置为都督府,四年府罢。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改名宁州彭原郡。乾元元年(公元758年)又改名宁州。
宁州等级,天宝时为上,乾元时为望。旧辖6县,后辖5县、11府:
定安县,等级为紧,宁县本土,有定安故关。
真宁县。等级为紧,今正宁县,天宝元年改罗川县名。
襄乐县:等级为紧,县域东部。
彭原县:等级为紧。武德元年(公元618年)析置为彭州,领彭原县,二年分置丰义县。贞观元年废彭州,归属宁州。
丰义县:武德二年,析彭原县置,属彭州,贞观元年,彭州废,来属宁州。开元八年(公元720年)出隶泾州,不久又归属,唐末废置。
定平县:等级为上。武德二年析定安县而置,治所即今政平镇,辖及今泾川、长武县部分地区,有高摭城。一度出隶邠州,元和三年(公元808年)归属。宁州辖府为,彭池、高望、静难、麟宝、天固、蒲川、东原、三会、大延、和泉、永宁。
唐代末年,以定平县治置衍州。
宁州属关内道邠宁节度使,大中三年(公元849年)七月至大中九年三月,邠宁节度使治于宁州。衍州于元和四年分隶左神策军。
五代;宁州、衍州并存,分领其县、镇。
五代时期,宁县地区先后历经岐、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领属,宁州、衍州长期并存。至后周显德五年(公元958年)废衍州置,仍为定平县,出隶邠州,不久归隶宁州。
衍州领定平县,其余未详。
宁州领县仅知有定安县、真宁县、襄乐县、丰义县。领镇有马岭镇(今庆阳县马岭镇)、木波镇(今环县木钵镇)。后晋天福四年割二镇而置属威州(今环县)。
宋代:初置宁州,为彭原郡,属永兴军路。后升兴宁军节度,属环庆路,先后辖5县。
北宋前期,置宁州,又称彭原郡,等级为望,属永兴军路。宣和元年赐军额,升为兴宁军节度,为军事州,改属环庆路。元丰以后又属庆阳府,其领县先后有,
定安县,等级为紧。有泥阳镇、交城镇、早社镇。有洛水、九陵水。
襄乐县,等级为上。有泥阳镇、延川水。
真宁县,等级为下(元丰时为上等)。有山河镇、显圣镇。
定平县,等级为紧。有永昌(即今太昌)镇,泾水属之。熙宁五年(公元1072年)归隶,政和七年(公元1117年)出隶邠州。
彭原县,熙宁三年出隶庆阳府,从此不再隶属。
彭阳县,太平兴国元年(公元1976年)改丰义县名,至道三年(公元997年)出隶原州。
金代:初为兴宁军节度,后为宁州,隶属庆原路,辖4县、5镇。
金代初期沿袭宋置,仍为兴宁军节度。皇统二年(公元1142年)降为军,仍加“西”字,天德二年(公元1150年)去“西”字,成为刺郡,名宁州,刺史,等级为中,隶属于庆原路(旧作陕西西路)。时领县、镇为:
安定县,即原定安县,大定七年(公元1167年)更名,有交城镇(天德二年置)。洛水、九陵水属之。
定平县,有枣社镇、大昌镇(即今太昌)。
襄乐县,延川水属之。
真宁县,有山河镇、要关镇。
元代:置宁州,初领4县,后废3县,隶属陕西行省、巩昌路总帅府。
元代仍置宁州,等级为下。初领安定、定平、襄乐、真宁4县。至元七年(公元1270年)废安定、定平、襄乐3县,其地域为州直统。至此,领县只留真宁,等级为下,隶属于陕西行省、巩昌路总帅府。
明代:置宁州,领真宁。以后州、县分别归隶陕西布政使之庆阳府。
明代沿宁州置,领真宁县。万历二十九年(公元1601年),宁州与真宁县分别归隶于陕西布政使之庆阳府,从此不再领县。
清代:仍置宁州,有8镇,改属于甘肃省庆阳府。
清代仍然置宁州,等级为中,初期沿袭明置,隶属陕西布政使庆阳府。康熙二年(公元1663年),析庆阳等四府以置甘肃省,宁州即属于甘肃省。时宁州噩域东至雕岭,南至云霞,东北至五掌山,西、南纳茹水、泾水,罗川水。至清代中期,共有8镇,即。襄乐、政平、早社、焦村、太昌、新庄、南义井、凤凰。另有二驿:彭原、焦村。
民国:改州为县,有19集镇,隶属甘肃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。后又置新宁县,属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。民国2年(公元1913年),改宁州为县,初归陇东道(不久改为泾原道),民国23年(公元1934年)后,隶属甘肃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。初为三等县,后改二等县。至民国中期,有19集镇,即:政平、枣社、官河、新庄、太昌、和盛(民国3年由庆阳县归属)、焦村、春荣(一名迕逭)、良平、米家峪、肖嘴、兴元(一名关邑庙)、南义井、盘客、寨沟子、襄乐、三不同、罗山邬(废)、吉蚬(废)。
民国24年(公元1935年),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,在盘客、金村、九岘一带建置新宁县,隶属于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宁县历属甘肃省庆阳分区专员公署、陇东专区、平凉专区。1962年,回属庆阳专区。1968年,属庆阳地区。2002年,属庆阳市。
行政区划
1949年全县解放以后,原新宁县九岘区的一、二、三、四乡划归正宁县,金村区并入九岘区;原宁县肖嘴镇、望宁乡一部分划归合水县,宫河镇及米桥乡的两个保划归正宁县,同时平子镇划归宁县。这时,宁县统一划分为17个区;即:九岘、襄乐、盘客、宇村(以上称老区)、春荣、城关、院子、早胜、良平、平子、米桥、中村、南义、焦村、和盛、太昌、新庄(以上称新区)。
1950年,全县重新调整划分为10个区,1个直属乡,共辖88个乡,391个行政村,1015个自然村。10个区按所编次序为:九岘、盘客、南义、春荣、平子、早胜、中村、新庄、和盛、焦村、城关为直属乡。
1952年,在10个区的基础上,划分良平、襄乐两区,改城关直属乡为区,区的编排次序也相应调整。至此,全县共为13区,辖94乡。
1956年撤区并乡,全县并为45个乡,下辖752个农业社,这45个乡中,有28个分属于5个区管辖,17个由县直属。
1958年3月撤早胜、平子、和盛、盘客、九岘区,改下属各乡为直属乡,后季全县成立和盛、城关、早胜、瓦斜、襄乐、盘客、九岘、春荣等8个人民公社,下辖145个生产大队,498个生产队。
1959年1月,正宁、合水来属以后,划为和盛、早胜、襄乐、城关、春荣、九岘、盘客、西华池、店子、肖嘴、山河、永和、榆林、湫头、三甲、官河等16个人民公社,下设管理区、生产大队、生产队、生产小队。瓦斜公社划属庆阳县。
1962年合水、正宁二县析复原置以后瓦斜公社仍归属宁县。全县调整社队规模,在原公社、管理区基础上,将全县划为32个人民公社,分属于4个区工委管辖,下辖759个生产大队、1543个生产队。这32个公社是:
新庄、和盛、太昌、庙花、马岭、朱寨、焦村、坳马、巩吕、(以上由和盛工委管辖)、米桥、高仓、惠堡、平子、良平、院子、早胜、中村、秦村、政平(以上由早胜工委管辖)、荏掌、盘客、观音、襄乐、宇村、石鼓、九岘、梁掌(以上由襄乐工委管辖)、南义、瓦斜、春荣、马堡、城关(以上由城关工委管辖)。
1965年,并马岭入新庄公社;庙花入和盛公社;朱寨、坳马、巩吕入焦村公社;高仓入米桥公社;惠堡入平子公社;院子入早胜公社;政平、秦村入中村公社;荏掌、观音入盘客公社;宇村、石鼓入襄乐公社;梁掌入九岘公社;马堡入城关公社后,全县调整为16个人民公社,下辖213个生产大队。
1978年分设马岭、坳马、新城、石鼓、金村、观音等6个人民公社后,全县共划分为22个人民公社,下辖302个大队。
1982年10月,改城关公社名为新宁,马岭公社名为新华,新城公社名为政平。
1983年底,改公社为乡,改大队为行政村,改生产队为自然村。
1984年底又改襄乐、平子、早胜、新宁、和盛5乡为镇,并从太昌、新庄两乡分出5个行政村,新设长庆桥镇。
1985年全县共分为23个乡(镇),下辖303个行政村,2260个自然村。新庄乡、新华乡、太昌乡、长庆桥镇、和盛镇、焦村乡、坳马乡、瓦斜乡、南义乡、新宁镇、米桥乡、平子镇、良平乡、早胜镇、中村乡、政平乡、盘客乡、金村乡、九岘乡、石鼓乡、襄乐镇、春荣乡、观音乡。
2004年辖23个乡镇,257个行政村。总面积2633平方公里,耕地96万亩,人口52.25万。
2016年,太昌、良平、米桥和春荣4个乡改为镇。
2021年宁县下辖14个镇,4个乡:新宁镇、平子镇、早胜镇、长庆桥镇、和盛镇、湘乐镇、新庄镇、盘克镇、中村镇、焦村镇、米桥镇、良平镇、太昌镇、春荣镇、南义乡、瓦斜乡、金村乡、九岘乡。257个村、13个社区,1799个村民小组。
2023年辖18个乡镇,257个行政村,13个社区居委会。总面积2653平方公里,耕地96万亩,总人口54.83万。其中城镇人口16.53万人,乡村人口38.3万人。
大美甘肃欢迎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