莆田的煎包与别处的煎包相比,颇具地方特色。莆田煎包表皮松软中带着韧劲,皮用的发面,所以煎包表皮能够吸收馅料的汤汁,同时在出锅之前,用面粉泡成的面粉水,淋入煎锅中,和煎包一同加盖焖煎,这又似水煎包。这面粉水干之后,会在煎包的表皮上形成一层焦香酥脆的锅巴,这也是莆田煎包的特色。
莆田的煎色融合了北方的肉包和馅饼的优点,皮薄而软,馅多而鲜,表皮焦香,备受莆仙人民的喜爱,我一口气可以吃十个。
煎包表皮用的是发面,用酵母加面粉和好备用。煎包要好吃,这个面要和好,发的不够,出来的成品表皮发硬,无味,要发恰到好处,发得太过,则表皮过软、缺少了韧性的囗感。制作煎包的重头戏是准备馅料,好的馅料直接关系到煎包的风味是否美味。
将猪瘦肉切成小丁,香菇泡发后切成小丁,粉丝泡发后也切成碎丁,洋葱和虾皮,都切成一样大小的细丁备用。然后把这些原料加入调料拌匀,特别是要加入自己熬的葱油,风味更佳。将和好的面搓成条,切成小团,然后擀成面皮,放入馅料,包成一个肉包的形状。
接下来是把包子下煎锅煎了。将煎锅烧热,煎煎包的锅是一个又大又圆的平底锅。用猪肥膘肉在锅内擦上一遍,接着把包子沿锅边四周向中间摆放。再用适量面粉水从锅心浇入,然后立即加盖,焖煎约两分钟。之后揭开锅盖,再用铲子把一个个包子翻一个面,再覆上锅盖继续焖煎,直到锅中水分收干,包子底面出现一层薄薄的焦黄锅巴。此时把上好的农家土榨花生油淋入锅中,待到包子外皮金黄,翻到另一面再煎一遍,表皮也呈金黄色,便可出锅了。
煎包是莆田大街小巷中,常见的一种小吃,老少咸宜,物美价廉,深受大家的喜爱。莆田的煎包,我一直都很喜欢吃,别处的煎包也吃过,滋味总觉得是比不上。
童年时,煎包的风味我第一次领略到,并且被深深收引。那是我小学一年级时,有一天,我堂姐叫我陪她一起去街上卖自家产的苦瓜。伯母答应她卖完苦瓜可以买一些小吃零食。我一听有吃的,就满心欢喜和期待,一起步行去街上的市集。
在市集中好不容易卖完了苦瓜,我就央求堂姐赶紧去买煎包。当时的物质条件肯定比不上今天,煎包有素有荤,素的里面没有肉,一个一角钱,荤的里面有肉,一个两角钱。我们当然舍不得买带肉的,一个荤的钱可以买两个素的。堂姐下决心买了六个煎包,花了她六毛钱,这六毛钱是四斤苦瓜的价钱。伯母一定会数落她半天,但她也被刚出锅的煎色馋得走不动道。
我一拿到煎包,顾不得烫手,直往口中塞。煎包的滋味我还没尝到,一个煎包已经进了肚子了。我迫不及待再拿起一个,这一次我先咬了表皮,皮又油又润,又松又软,以及在焦香松脆的锅巴的映衬下,口感丰富,全人回味无穷。再吃那馅料,如馅里的粉丝吸收了葱油的香味、滋味真是无比鲜美,美食带来的愉悦和满足令人难忘。第二个也很吃完,当我要吃第三个时,堂姐阻止了我,她说留下两个带回家给大人,我们不能都吃了。我求她再买两个,但她最终也没答应。我在对煎包的留恋和回味中回到了家中。
多年以后,当每次吃煎包时,我都会想起第一次吃煎包的情景,令人不胜感慨。当年难得的美味,如今却唾手可得,但口舌却对美味变得迟钝,可能是由于年岁的增长,味蕾退化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