银锭桥虽小,却鼎鼎大名。《燕都游览志》称此为“城中水际看山第一绝胜处也。”这座小石桥,绝对是什刹海美景里的“点睛之笔”。
银锭桥,始建于明代,已有500多年的历史,位于西城区什刹海的前海和后海之间的水道上,为南北向的单孔石拱桥,南北横跨在连接什刹前海与后海的细脖处,长12米、宽7米、高8米、跨径5米,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、翠瓶卷花望柱6根,因形似银锭故称银锭桥。桥两边的护栏外侧,刻有著名史学家单士元先生手书的“银锭桥”三字。这里,也是往来恭王府、宋庆龄故居、火神庙和荷花市场等地的重要“中转站”。
记忆中的银锭桥很安静,尤其是冬天的时候。但学生时代的我更喜欢在夏天的傍晚来此散步,买瓶酸奶,或者买根儿糖葫芦,一边儿吃一边儿溜达,不时还能看见有人站在桥边大声读诗,冬天,则必须来这一带的冰面上滑冰、玩儿小冰车。现在这里则总是非常的热闹,我围着银锭桥转了两圈儿,看见有卖小风筝的,有新人拍婚纱照的,还有拉旅游三轮儿的,天南海北来游览的……人们因为各种原因聚集在这里,最多的就是站在小小的桥上拍照留念的游客。但是我发现,很少有人在桥上静静的站一会儿,远眺一下宽阔水面尽头,那西山的浮烟晴翠。当天天气不错,虽然有高树遮挡,但我抬头远眺,依旧清晰的望见了西山的部分山顶,而低头看桥下水面,水面清澈,可见水草和几条红色小金鱼,还不时有游船从桥下摇摇晃晃穿过,让人感觉十分惬意。
遥想元代营建新大都后,这里已是船泊必经之处,两岸商事繁华,又是风景胜地。辽、金时代这里虽是郊外,数公里长的水系两岸也应有便桥方便来往,明代史籍已有明确的记载。
这可是什刹海的风景之一,燕京小八景之一。也正是因为站在银锭桥上可遥望西山,故景名为“银锭观山”,旧燕京16景之一,明代史籍已有明确记载,明代文学家李东阳曾喻此处为“北京第一山水”。如今,银锭桥桥头东南处,立着一块由杨萱庭书“银锭观山”四字的巨石。当天我在“银锭观山”四字巨石边帮一家外地游客拍合影,听见身后一位老者对他的同伴认认真真介绍说:“传说晚清有个状元在一个秋天,站在桥上朝东北方向眺望,竟然透过后海茂密的柳荫看见了玉泉山……”我拍完照回头一看,老者的同伴是个小学生,应该是他的孙辈。
关于银锭桥的“故事”众多,它也是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创作的灵感来源。比如清宣统年间,摄政王载沣住在后海北沿醇亲王府,银锭桥是他每日进宫的必经之路,1910年3月31日,汪精卫曾在此桥下埋藏炸弹,欲谋刺载沣,因谋刺行踪被发觉而失败,银锭桥因此更为出名。当天我还看见两对新人先后在桥上拍婚纱照,不知道何时起,有人说是情侣如果携手走过银锭桥的话就会一生相知相守,也许就是因为老百姓非常喜爱银锭桥,于是民间流传的一种美好愿望吧。
清代竹枝诗吟道:“地安门外赏荷时,数里红莲映碧池,好是天香楼上座,酒阑人醉雨丝丝。”赏荷花和品尝烤肉,也是来银锭桥必须要做的事儿,赏荷需要夏季前来,而烤肉如今四季都能来品尝,银锭桥边的烤肉季、庆云楼饭庄,可千万别错过。